水產養殖常見病害現象及其防治
發布時間:
2023-07-22
我們平時常常會討論、交流某某某作物有哪些常見病蟲害,怎么防治等?其實對于動物來說也是需要注重疾病防治的,尤其是特殊的水產養殖行業,平時更是要多以預防工作為主,防大于治。下面一起學習水產養殖病害常見控防措
一、水產養殖常見病害現象
由于魚類生活在水中,其活動不易被人們覺察,魚生了病。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正確診斷也較陸上生活的飼養動物困難得多,而且治療也較麻煩。當病情較重時,魚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藥物,也不能達到治療效果。若體外用藥,采用全池遍灑或浸洗的方法也只適用于小面積的池塘養魚等。而對大面積的湖泊、河道及水庫,就難于使用。
而且體外用藥一般只對體表疾病有效,而無法殺死體內的病原體。因此,魚病預防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水產養殖常見魚病防治主要采用科學放養、提高魚體抗病力、控制病原及施用藥物等措施。
1.病害引起浮頭
養殖魚類除正常的缺氧浮頭(開增氧機械或向魚池中拋撒增氧劑就能解決)外,還有以下病害情況也可引起魚類的浮頭。
酸性水質引起的浮頭:這種現象是魚從傍晚就開始浮頭到黎明,這種情況可向池中潑灑生石灰15~20㎏/畝。
養殖池長期不用消毒藥物,導致水體中大量的懸浮物及有害細菌粘附在魚的鰓絲上,引起魚的鰓絲呼吸不到水中溶氧而引起的浮頭,可用消毒的方法進行處理。
寄生蟲病引起的浮頭,常表現為暴躁不安,在池中狂浮,可通過向水體中潑灑殺蟲藥進行控制。
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它們本身是魚苗和鳙魚的優質生物活餌料,成魚精養塘由于鳙魚投放的數量不當,引起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當達到較高密度時,它們會與魚類爭氧,甚至吃光浮游植物,導致水質變清、溶氧下降、引起養殖魚類因缺氧而浮頭,應立即增加增氧機開機時間,強化增氧;利用黎明時間沿池邊殺滅水中浮游動物,重新肥水。
池中污染、中毒癥狀引起的浮頭,可向池中加入未受污染的水進行沖水,并抽出一部分池水,但千萬不能開動增氧機,否則會加劇魚的死亡。
在夏季向池塘過多施入未經發酵的有機肥,引起缺氧而浮頭,精養魚塘建議夏季不施有機肥,而施少量的磷肥或生物漁肥。
2.魚不吃食或吃食不旺
這種情況多為水體缺氧。水中溶氧低于5mg/L,可用增氧方法使溶氧達到8mg/L左右。
水體pH值不正常。pH<6.5或pH>9.0,可用調pH的方法,使pH值達到魚類正常生長的范圍內。
水中氨氮過高。可用換水的方法進行處理,若換水不方便,可用生物制劑進行處理,如硝化細菌、亞硝化細菌、EM菌、光合細菌等。
3.飼養魚類體質偏瘦
此種情況多為飼料原因。配合飼料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偏低,造成魚體偏瘦,一般情況下各飼料廠均能達到標準。有些養殖戶為了節約飼料,不按正常的投餌率投喂飼料,長時間讓魚處于一種饑餓狀態,使養殖魚類得不到維持正常生長所需的能量,從而使魚偏瘦。尤其是草魚精草料結合型的池塘比較普遍,有些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先投全價料,再投草,導致全價料在魚腸道內停留時間太短,魚還沒有來得及吸收利用,就被排出體外,造成浪費,正確方法是先投草再投料。
4.魚的體色變化
魚的體色發白變花多為環境因素,水中溶氧不足時,魚體缺氧呈現鰓絲和體色蒼白的現象。氨氮過高時,魚體出現鰓絲紅色變深,體色蒼白的現象。水溫出現短暫快速變化時,也會造成魚體色變淺現象,同時水溫也會影響色素沉積效率。在使用藥物時濃度過高,對魚刺激過大會造成魚的體色變化,隨著藥物濃度降低逐漸恢復正常。
二、臭氧對魚類腸道微生態環境的作用
臭氧對細菌、霉菌和病毒具有強烈的殺滅作用,其作用機制為:作用于細胞膜導致膜的通透性增加,細胞內物質外流。作用于細胞活動必需的酶,使其活性喪失。破壞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因此,臭氧在水中作用,改變了細菌等微生態群落組成,但臭氧是否也可以改變魚體內腸道微生態環境,間接影響魚類消化及其它功能,如腸道細菌分泌的淀粉酶可以幫助消化,為此研究了臭氧對魚腸道細菌總數細菌淀粉酶活性影響的試驗。試驗用羅非魚苗,取自本所淡水站越冬池。將魚腸分為前中后三段,每段刮取腸壁上一些物質和腸中食物,分別進行細菌總數和細菌淀粉酶活性的測定。試驗結果在魚腸內,前、中腸壁上細菌總數影響很大,細菌總數降低7~16倍,后腸也有所下降。其結果與水中細菌總數下降幅度相似。說明臭氧水也會影響魚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同時表明由細菌分泌的淀粉酶活性也有較大改變。說明經臭氧處理后,腸壁上細菌總數明顯降低,但細菌淀粉酶活力顯著升高,而食糜中細菌的淀粉酶活力沒有顯著變化。
臭氧對腸道細菌總數的影響 魚類腸道內的細菌、腸黏膜、食糜、消化液一起構成腸道微生態環境。臭氧處理后,前腸細菌大幅度減少,微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從養分流失和宿主患病兩方面解除了宿主生長的制約因素,另外中腸細菌減少也可降低被細菌消耗的養分。所有一切,都提高了宿主食物的利用率。
臭氧對腸道細菌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經臭氧處理后的水體,羅非魚后腸細菌分泌淀粉酶明顯提高,表明一些有益的細菌成為腸道優勢菌。細菌淀粉酶對食物淀粉的消化比魚體自身分泌的酶更徹底,這樣兩者分泌的酶的共同作用將食物更徹底地消化,增加了對淀粉、糖類的吸收,提高了羅非魚對食物的利用率,促進了魚體生長。
三、科學放養有利于病害防控
養魚場水源要充足、清潔、不受污染,水的理化特性應適合于魚類習性。為此,魚塘要獨立從進水渠道進水,定期加注新水,池水不能排入其他魚池,以防止魚病蔓延。放養魚類時,多種魚混養可降低只發生于某種魚類的寄生蟲病的發病率;密養而不使密度過高,可以既保證一定的單位面積產量又防止魚類接觸過分密切而導致病原高度傳染。投餌要定質、定量、定位、定時,要定期檢查魚情,消除池中的雜草、殘餌、死魚及寄生蟲中間宿主等,防止病害發生和蔓延。放養前要清整池塘,即排干池水、除去池底表層污泥、進行日曬和除去池邊雜草等,以消滅病原體和寄生蟲產卵場所。也可以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灑入池中進行藥物清塘。所投水草、糞肥、食場及養殖工具等要用漂白粉等消毒。給魚體注射疫苗可使魚體獲得免疫力。通過人工選擇或雜交方法培育抗病力強的魚品種,則是預防魚病的積極手段。
良好的水域不但有利于魚類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能增強其抗病能力。根據飼養魚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習性,對養魚池塘進行必要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具體來說,就是從池塘的面積、水深、底質及其周圍環境和水的排灌等方面著手,改善池塘的生態環境,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質,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這樣既有利于魚類的生長,又能使魚少生病或不生病。
在建設養殖場之前應對供水環境作詳細的調查。要求水源充足、清潔、不帶病原及有毒物質,水的理化特性適合魚類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為污染的影響。當發現水源不適宜時應另找水源或將其中有毒物質及病原清除后使用。在設計進、排水系統時應使每個池塘有獨立的進、排水口。即各個魚池應能獨立地從進水渠道得到所需的水,并能獨立地將池水排放到總排水溝里,而不是排放到相鄰的魚池,這樣就可避免因排水而把病原傳播到另一池塘中。在建場的設計中應考慮到蓄水池的建立,從湖泊或水庫、河流引進的水,應先在蓄水池中自行凈化、沉淀或進行消毒后再引入魚池,就能防止病原體隨水源進入養魚池中。
四、常見魚病防控及藥物選擇
魚病是養魚的大敵,魚病的預防與治療是養好魚的關鍵,但是任何-種藥物都不能包治百病,如果使用不當,不僅不能防治疾病,甚至還可能使疾病加重。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魚病工作只有貫徹“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正確方針,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積極方法,才能達到減少或避免魚類因病死亡的損失,保證養殖魚類的單位面積產量、質量和效益。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了獨特的“四定四消”的有效預防措施,使養殖魚類的發病率大為降低。預防工作中必須全面注意所有一切能引起魚病發生和傳播的因素。在預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滅病因,切斷傳染與侵襲途徑,又要提高魚體的抗病力,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才能達到預防期的防病效果。
正確選用藥物首先是準確診斷魚病,有些魚病癥狀接近或相同,只有確診后方可對癥下藥。目前,市售漁藥種類繁多,良莠不齊,不能盲目選購,要選用正規廠家產品,以免造成損失。切不可一旦發現魚病后就一大堆藥順著用,即使治好了魚病,也弄不清楚到底哪種藥物起到了主要作用。這樣做往往是花錢不少,效果不好。
水產養殖上用于口服的藥物種類很多,在使用各種藥物前,要搞清楚各種藥物的性能,藥物有哪些療效,哪些藥物主要防治何種疾病,才能對癥下藥;要注意藥物質量,有效期的長短,是否是正規廠家生產等常識。實踐中,許多養魚戶對魚病防治不作分析,隨意濫用藥,以致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漁藥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疾病的防治效果和養殖效益,在魚病防治中可選擇的藥物來源很廣,但一定要用正規廠家生產的漁藥,應選擇“三效”(高效、速效、長效)和“三小”(劑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幬铩?/p>
為使病魚盡快好轉和恢復健康,減少生產上和經濟上的損失,在用藥時應選擇療效最好的藥物,例如對魚的細菌性皮膚病,用抗菌素、磺胺類藥、含氯消毒劑等都有療效,但應選含氯消毒劑,可同時直接殺滅魚體表和養殖水體中的細菌,且殺菌快、效果好。如果同時防治細菌性、病毒性疾病,可內服一些中草藥制劑。
是藥三分毒,有的藥物療效雖然很好,只因毒性太大在選藥時不得不放棄,而改用療效居次、毒性較小的藥物,如治療草魚細菌性腸炎病,選用抗菌內服藥,而不選用消毒內服藥就是這個道理。漁藥的安全性應著重注意三點:因藥物而致的對水產動物本身的毒性損害;對水域環境的污染,尤其是那些能在水生動物體內引起“富集作用”的藥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選用漁藥時,應多作比較,盡量選用成本低的漁藥,許多漁藥,其有效成分大同小異,或者藥效相當,但相互間價格相差很遠。
下一頁
下一頁
相關新聞